前几日,知名时评人@中青报曹林 因为一篇《让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引发谴责质疑,让许多不怎么关注网络的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也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干部,后台也有一些留言希望听听我的观点。
撇开曹大评论员个人原因及“两个场”错误论调的外因干扰(这块后面讲),说实话,这篇文章反映出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而且还不少,比如一些官博热衷于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强制要求下属单位必须每日转发自己官微,甚至将“10万+”“转发次数”纳入所谓目标管理考核,以刷出好看的流量;比如一些官博该发布的不发布,娱乐八卦是一字不落,什么“蔡徐坤”退出B站、朱正廷今天哪搞活动,那是紧紧相随,俨然一副娱记姿态;还比如某些地方的公安、消防部门,让公安民警、消防战士穿着严肃的在抖音上瞎“抖”,宣传成为笑柄。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按理说,曹大评论员讲得没有问题,何以呈现万众声讨之势。说来话长,这事还得追溯到七八年前,也就是2013年“8.19”讲话之前。
当时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才刚刚兴起,曹林作为闻名中国评论界的著名时评人,开了个认证微博叫@中青报曹林,经常对中国社会、热点事件、党的历史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在当时是与李开复、薛蛮子等公知大V一道被公认为“社会良心”的网络风云人物。
我们知道,在当时网络空间治理手段严重缺失的环境下,一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最能代表其最真实的立场、价值取向和心理想法,曹林在当时微博上的言论倾向可以算是薛蛮子、李开复、袁腾飞那个派系的,下面三条他发在2011年的言论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正是因为这些最能代表他真实想法的言论,让很多资深网民对其当前“义正言辞”评论观点表现出的完全相反立场产生了怀疑,甚至厌恶,毕竟三观这东西并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这或许就是这篇文章为何饱受诟病质疑的一大主因。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我倒认为不是曹林造成的,这是一个在理论层面的错误认识问题。前几年,圈、新闻圈、媒体圈都在传“两个场”的所谓学术理论,因为一些原因,在党内党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是有许员领导干部深以为然,甚至时不时在各种公开场合挂在嘴边,以彰显自己在层面的专业性。
殊不知,“两个场”理论,人为地将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与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划上了一条有形分界线,误导许员领导干部对场定义产生了错误判断,甚至已经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这种错误理论作用下,将呈现的质疑性、批评性有意归结为这是民间的声音,与官方无关,可以不予理睬。
细读这篇《让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全文,就会发现“两个场”错误理论贯穿于文章的内在逻辑主旨,这是十分要命的事情,因为实践往往受理论支配,一个错误理论一旦作用于实践,那势必会让整个工作体系呈现负面,政务与媒体不是对立的矛盾体,政务可以通过媒体方式来体现,政务媒体一定要坚守立场、政务属性,这两者间有交叉有区别,但不能因此废彼。
如果各地真的按照文章主旨去指导实际工作,就相当于彻底放弃了网络的阵地,这种做法极其危险,这是文章引发强烈质疑的最本质原因,只不过在曹林之前那些言论的放大作用下,呈现了叠加效果。
另外,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文章也是一大诱因。如果仅仅是曹大评论员个人微信微博上发发,顶多代表其个人观点,我想也不会闹成这么大的动静,但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后,就完全不一样,代表了人民日报的声音和立场,最起码也是“不反对”,这不仅与新闻思想相违背,还会给许多地方造成一种这是中央声音的误解,这也是这么多资深网民愤愤不已的原因。
总之吧,论评论文才,我还是会推荐新手们学学曹林的时评,甚至会让他们作为范文学习,但这仅仅限于写法,至于立场和人品嘛,大家还是悠着点。